2008年3月3日 星期一

秘密警察的哀愁


竊聽風暴為06年在各影展大放光芒的德國電影,內容主要為敘述社會主義下的東德秘密警察如何對可疑對象進行竊聽與跟監。片中「勇者行動」的觀察行為實質如同見證一齣愛情故事一般,信仰國家的主角筆者印象中嚴肅保守又害羞的德國人,在冷眼旁觀這一連串監聽後,漸漸隱身進入作家與女伶感情和生活,因為孺慕之情所以出身規勸,因為認同所以放縱右派文章的完成,在人心充滿猜忌的年代,注入一絲溫暖,然而隨著柏林圍牆的倒下,秘密檔案的公開,而作家對主角所做的感謝是劇中最後的那本「獻給好人的鳴奏曲」畫下完美的句點。

如從論文的角度分析本片,可用兩面向深入研究。
1. 從歷史研究面:可看出八零年代對人性充滿質疑的東德,在政治、權力鬥爭和國家安全局如何操控人心的細膩描述外,對秘密警察一職,更是從訓練到行動過程以個案的立場,鉅細靡遺的詮釋。
2. 從觀察法:影片前段導演以中景的運鏡手法,客觀的描述主角以另類的方式觀察作家的一舉一動,觀眾對作家與女伶的互動並不會深入其中,反倒對主角在影片中段時,使用大量的近景,使我們認同魏斯勒投入置身的感受;最後整部片的光影拿捏不慍不火且自然,是筆者另外欣賞之處。
小結:
近期觀賞的再見列寧與竊聽風暴,均以描述東德在圍牆倒塌前後現況,較有趣的是前者是愚蠢又孝順的兒子近似「偽證」(或跑假統計)的方式圓潤一切事實的黑色喜劇;而後者則寫實手法以個案陳述真相的劇情片;相同的是兩片中顯露的幽默感為實為哀傷的劇情增添潤飾效果。

1 則留言:

謝寶泰 提到...

非常同意你的結論,能援用另一片子做比較,使得思維的面向更寬濶,棒!